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际关系学院教学评估巡展材料

2025-03-29 点击量:

一、学院风采

国际关系学院成立于2007年,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语种丰富、学科多元、国外交流密切的优势,顺应新时代国家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全力推进学科、专业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相互融合。学院现有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三个本科专业,外交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为外交部遴选指定专业;拥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日常管理的波兰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为部委级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5人,26人具有博士学位,40%的教师具有国外学习、研究或教学经历。通过18年的不懈努力,成为西部地区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后起之秀。

近年来,学院教师共在二类A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0部,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项目45项,60余篇资政报告为上级党政部门采用,发挥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打造学术声誉,举办了中国南亚学会中南亚研究分会第二届年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西部论坛”暨中东欧国家的变革与挑战研讨会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获批中联部世界政党联盟理事单位,彰显了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国关担当。

二、加强专业建设

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以《政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南,以成果导向(OBE)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调研8所兄弟院校,广泛征求学生、专家、企业、校友等多方意见,在此基础上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需性。

课程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学院形成了以校级一流课程为基础,省级一流课程为特色的一流课程群。


学院积极推进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访学,依托国家留基委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学生共赴波兰华沙大学学习交流18人,赴美、英、俄、日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27人,进一步深化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教育人文交流。

三、培养“精外语、晓国情、懂技能、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探索“精外语、晓国情、懂技能、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锻炼学生的“五种能力”,即主动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抗挫抗压能力。旨在培育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深厚,通晓世界主要国家国情与外交政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政策分析和国际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为适应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传播、国际组织、国别区域等领域卓越人才的需要,更有力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学院分别于2018年9月、2023年9月联合俄语学院、亚非学院,创设卓越外交人才创新实验班。该班级以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为目标,以解决外语和外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重点,以践行学科深度融合为指引,以发挥学校语言优势和体现学院专业特色为依托,以“复语+外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全方位实施“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师资培育、培养方式”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已形成外语筑基、专业赋能、多元协同“复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历届毕业生均实现高质量落实去向率;实现专业建设和教师发展同频共振,作为重要参与人获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四、优化教学管理

学院成立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迎评专班,健全教学管理和监督体制践行“四个回归”要求,落实教研室主任日常管理负责制、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负责制与教师教学质量负责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标准、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和改进六方面入手,构建教学质量闭环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班主任覆盖率100%。

学院召开教学会议

五、助推学生实践与创新

学院通过开展模拟联合国大赛、模拟外交谈判大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首届“丝路模联”活动,成为首个在中亚国家参加模联活动的中国高校,为加强中国-中亚国家青年人文交流做出了西外贡献。

通过推动科研项目吸纳、学术规范辅导、创新创业指导、前沿知识强化等措施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及创新创业的能力。近3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30余项。

近年来竞赛获奖情况

本科生发表论文情况


本科生论文录用通知

六、高质量落实毕业生去向

近年来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校前列。连续两年有学生被外交部录取,升学率多年稳定保持在30%以上。

部分毕业生升学去向

部分毕业生就业去向

毕业落实去向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