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3日,由区域国别学部主办,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第一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长安校区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旨归与实践场域”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参会。

论坛自今年4月30日启动征文以来,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新疆、吉林等全国8个省市的57篇投稿,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等研究方向,展现了青年学者对全球治理、区域发展的深入思考。经过严格评审,最终51位研究生获邀参会。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包括副校长邓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研究员,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曾向红教授,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主任黄达远教授,学校科研处处长杨霞教授和区域国别学部各学院负责人、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8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我院副院长姬文刚教授主持。

副校长邓滢教授致欢迎辞。田德文、曾向红、黄达远依次作主旨发言。
接下来,三场主题鲜明的分论坛在我校长安校区I205、I206、E301会议室同步举办。
论坛一以“全球发展倡议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为主题,由田德文、赵勇、朱红宏三位老师担任评审专家。

论坛二以“全球安全倡议与地缘政治秩序——冲突治理与安全机制的区域实践”为主题,由曾向红、王国兵、王齐超三位老师担任评审专家。

论坛三则围绕“全球文明倡议与跨文化互鉴——文明交流与人文合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王梅、耿鹏涛、李圣辉三位老师担任评审专家。

分论坛活动期间,参会研究生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评审专家们以严谨专业的态度逐一给予细致点评,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师生互动热烈,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7月2日下午5时,本次学术论坛颁奖典礼暨闭幕式在SA105模联实验室举行。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茜老师宣读获奖名单,获奖学子依次登台领奖,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闭幕式上,赵勇、王国兵、王梅三位老师作为分论坛代表分别发言。赵勇老师高度评价学生们选题的多样性与启发性,认为这些研究为学术领域注入了新活力。王国兵老师充分肯定与会者的表现,并希望大家将论坛收获转化为未来研究的动力。王梅老师则特别赞扬了与会学生在人工智能、区域主义等前沿课题上的发掘能力,展现了新一代学子的学术眼界。
学院副院长姬文刚回顾了论坛的精彩日程,并感谢专家学者的认真负责、与会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姬院长强调,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国关学院研究生们的学术敏锐力、集体凝聚力与行政执行力,寄语同学们能够将论坛中的宝贵建议认真汲取、合理采纳、产出成果,推动学术研究能力不断得到实质性提升。
张杰院长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作为区域国别学部承办的首届聚焦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活动紧张有序、富有成效,各位同学受益匪浅。张院长亦强调学术人才要具有敏锐而立体的观察力,要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国,始终保持探索与批判精神。他诚挚期待与各位师生在下届论坛再聚,共话学术新篇。
7月3日,参会师生赴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长安号”集结中心,以田野调查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参与者参观了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林木材产业园、中铁联合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长安号,通过与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的面对面交流,同学们对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安国际港务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次论坛采取论文遴选、专家点评与实地参访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倡导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的研究范式,不仅展现出区域国别学的交叉性特征,也是学部搭建“学研并用、学以致用”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首次尝试。
附:获奖学生名单
一等奖:
钟薛怡池、宋子玥、金晓璨、任子璇、郝宁科、王 婉 婷、杨军娥、马国卿、来佳伊、张梦娇
二等奖:
刘雅文、王 宏、许晶阳、刘文迪、孙少卿、张婉月、霍唯一、张梦艳、谭渤昊、李萌萌、张奕玟、李佳怡、李柯煜、宫 奕、 严 沁、尹 昊、叶姿莹、刘 蟠、王雨林、李茜雯
三等奖:
王建为、王秋秋、张菲桐、刘子健、胡晶晶、童 硕、缪宇通、于振男、闫博伟、巩佳琦、方子芙、米程锦、刘育林、董方圆、 张 丹、丁泽君、朱国燕、陈 栩、向流流、桂菊艳、钟璐伊翎
文:刘蟠、刘晗、缪宇通;图:国际关系学院;审核:王静、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