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培养>>正文
研究生培养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年9月(暂定))

2021年09月12日 11:05  点击:[]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1年9月(暂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在投身祖国建设中实现人生理想、学以报国的价值追求。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熟悉掌握“一带一路”共建区域与国别的基本情况,熟练运用一门以上主要外语,既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区域与国别基础性研究的学术人才,又同时具备能够胜任外交、外事、外宣、外企等涉外机构的进阶型应用人才,特别是在南亚、中亚、中东欧研究领域内达到区域通和国别通人才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五部委13号文件为基本遵循,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贯穿学业教育全过程。初步了解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熟悉掌握研究对象国的基本史实和发展现状,熟练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动培育“新文科”学科交叉意识,加大加强对象国学术考察和田野调查的力度和深度。

二、研究方向或专业领域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设置三个研究方向:中国与周边国家研究、世界及地区大国研究、中东欧研究。

中国与周边国家研究:旨在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外交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专业训练,要全面理解“周边是首要”的基本要义,培养具备“边疆”意识。要全面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夯实中国与周边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通过与复旦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提高学生在基础理论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尤其是南亚研究)方面的能力。通过专业的资政写作训练,培养学生锤炼外交本领、献身外交事业、贡献外交智慧的技能与素质。

界及地区大国研究: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熟悉国际组织结构及运作的理论型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国际关系理论学习,熟悉基本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能够适当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话语体系,掌握前沿的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世界及地区大国的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大国是关键”的深刻内涵。通过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交流,提高学生在方法论上的技能。通过“一体化”理论研究,开展大国视角下的前沿理论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政策研判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中东欧研究:旨在培养通晓欧洲历史与文化、熟稔中东欧区域与国别基本情况,服务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融语言技能、人文素养与欧洲视野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方法论训练,充分利用学校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和希腊语等中东欧对象国语言资源,以期全方位掌握中东欧对象国的基本情况。通过与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中东欧研究重地的学术交流,拓展和增强学生在中东欧基础研究、资政服务的学习机会和研究能力。通过与中东欧对象国,尤其是波兰多所大学的科学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的人文交流。

三、培养方式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双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师第一负责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系统性课程学习,基本掌握区域国别领域的多学科基础理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象国考察学习,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导师负责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国际关系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有权力在各个环节中提出意见和给出结论。

四、学习年限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因其他原因造成延期毕业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低于40 个,其中包含学术活动1学分。


分类

学分

学位课

公共必修课

7

专业基础课

6

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

20

专业选修课

6

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

1

合 计

40

(二)课程设置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类型分为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研究方向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中文)

课程名称

(英文)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公共必修课

7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8

1

外国语


144

4

专业基础课

6学分

文学理论


1

36

2

翻译理论


1

36

2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2

36

2

专业必修课

20学分

 

国际关系史精要


1

36

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

36

2

政治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2

36

2

国别区域研究理论和方法


2

36

2

国际关系理论


2

36

2

政治地理学


2

36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


3

36

2

比较政治学


3

36

2

发展经济学


3

36

2

当代中国国情与世情


3

36

2

专业选修课

6学分

(5选3)

周边国家研究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3

36

2

南亚国别和区域研究


3

36

2

亚国别和区域研究


3

36

2

国家安全前沿问题研究


3

36

2

中国边疆民族问题


3

36

2

界及地区大国研究方向

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专题


3

36

2

比较区域研究


3

36

2

美国研究


3

36

2

俄罗斯研究


3

36

2

世界政党政治


3

36

2

中东欧研究方向

欧洲文明史


3

36

2

冷战东欧史


3

36

2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3

36

2

中东欧研究前沿


3

36

2


中东欧与大国关系专题


3

36

2

 

六、课程考核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均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学位公共必修课程和学位必修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应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达到70分者可获得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是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达到 60 分者可获得学分,及格者可获得学分。考试、考查形式可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课程论文、口试等形式,但每次考核应有文字档案记录,否则,不得登录成绩和学分。

七、必修环节

(一)中期考核

根据《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西外大发〔2016〕5号)要求,制订《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方案》。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内进行。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分修读、学术参与度、专业研究能力提升、身心健康等情况,要求研究生填写《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表》。考核小组由国际关系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组织,主要由学科负责人、导师及专家(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组成。中期考核对于考核特别优秀者给予奖励,不合格的应于6个月内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终止学业,并按照学籍管理条例办理。

(二)实践与学术

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本学院本学科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每学期旁听讲座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不少于3次,毕业要求不少于9次,达到上述要求,方可获得1学分。根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管理办法(试行)》(西外大发〔2018〕94号)相关要求,获学校资助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可直接获得该环节相应学分。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全面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并提交论文终稿,经导师同意,方可申请答辩。具体要求见《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办法》(西外大发〔2016〕6号)、《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工作细则》(西外大发〔2016〕3号)的相关规定。


关闭